「同溫層」

Altia
4 min readMar 20, 2019

一般來講,當我們講到「同溫層」,我們指向的是網路朋輩或同好的同溫層。這類「同溫層」一般用來形容擁有某種共通之處的小團體。「共通之處」可以是指政見、可以是指觀點,可以是就某個議題的立場、可以是擁有同樣的興趣。也可以是擁有類似的切入點。

當然,「同溫層」有時候也會是指用家使用 SNS 的一種 Feedback Loop——我們不斷在某個平台上消費擁有某種觀點、立場、傾向、趣味的內容,平台不斷推薦相同的東西。但因為兩個問題需要處理的東西(小團體相處 vs 社群媒體的程式碼/算法問題),這篇文章只處理最開始提及到的觀點。

Photo by Gabriel Santiago on Unsplash

我覺得,同溫層其實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上年台灣就同性戀婚姻舉行公投;公投失利以後,網路上不乏各種要「走出同溫層」、認為「訊息似乎突破不了同溫層」。藉由這些反思,我們不難看出的是,在這些人的眼中,「同溫層」似乎是個如此牢固,讓人難以走出的壁壘。

之所以有這種錯覺,是因為這批人沒有意識到「同溫層」是建基在非常簡單的——甚至乎過於簡單的「二分法」底下。同溫層所建構的基礎,一般都是基於一些能夠簡單二分法的議題。例如:

  • 藍/綠
  • 支持民主黨/支持共和黨
  • 喜歡看動畫/不喜歡看動畫
  • 本土派/泛民
  • 支持同性婚姻/反對同性婚姻
  • 支持平反六四/不支持或者不理會六四
  • 支持韓國瑜/反對韓國瑜

等等的議題,等等可以簡化成「Yes/No」的二分法,或者是一些能清楚地分割開的立場——你喜歡/不喜歡某種興趣;你支持/反對某個人;你贊成/反對某件事等等。

一旦我們意識到,同溫層建基於這類「是/否」式的立場,我們就不難看出遠離、甚至乎超越這種「同溫層」的方法:假若我們不僅僅只有「是/否」的立場——假若願意更確切地建立自己的立場,與及摸清楚所有周遭的人物對細微議題的立場,同溫層即成假象,或者成為了一項沒有意義的前設。

Photo by Vitaliy Paykov on Unsplash

情況就像是認識新朋友:第一次見面,定必會是為了謀求大家共有的興趣,交換喜好、共同的話題,嘗試在彼此心目中留下好印象,甚至乎會覺得「真好啊我們有那麼多共通的話題,真的很投契」。日子長久,朋友間摸清楚對方的底線以後,也就不再會只有「是/否」式的「我認同你啊」和「我不認同你啊」,而會更深入地理解對方的立場,在細節之處否定對方,交換意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