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我想要偷走 ◉ 曼努 manzoo 的這個標題,說一下所謂的「尼特」生活。我很少在這裡談論自己的生活。那是因為,我很難找到切入點。曼努很光彩地炫耀自己每個月「在家工作」,賺了多少錢,也就促成了這篇。
一年多左右之前畢業,畢業以後我就沒有很認真的找過工作。我偶爾替雜誌寫稿。偶爾在 Medium 寫字,偶爾可能是網媒,也曾經辦了個 Patreon,這樣零零碎碎的可能每個月一兩千元的稿費生活。
我想這也是大部分日本「尼特」族打發時間的「工作」:寫部落格、「經營」SNS、消費娛樂媒體(例如,看動畫、打遊戲、讀書等等)。落差是,在 NEET/「尼特」這個詞語成型的時候,寫部落格、玩遊戲,還未有什麼「收入」可言。到了現在,我們卻總會聽見可以靠這些興趣過日子,甚至乎成了所謂的「工作」。
話雖如此,「尼特」這個詞語是一個很讓人恐懼的詞語。尼特,也就是所謂的 NEET,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是一個源自日本的詞語。這個詞語一般都與日本的另一個詞語「繭居族」(香港俗稱「隱蔽青年」)互相扣連。
「尼特」也好,「繭居族」也好,這些詞語意味著不擅交際,意味著怕生,意味著喜歡留在狹窄的空間裡過日子。而最重要的是,「尼特」和「繭居族」在日本被視作為是一種病症,一種社會現象。
在我成為「尼特」的這一年多,我一直都無法理解為什麼「尼特」會有這類標籤。這一年多,醒著的時間,我要不就是在做「尼特」會做的事情(寫東西、消費媒體等等),要不就出門,去各個地方的圖書館找書。我買菜做飯,會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偶爾協助家人派送東西。
我之所以做這些事情,既是因為要是這些事情不由我來做,那就沒人去做,還是因為,要是不做這些事情,我就悶得無聊。我可以理解日本尼特/繭居族成立,是因為日本國內極度發達的物流系統:無論我想要買任何的書、雜誌、動畫、遊戲,一切都可以藉由亞馬遜解決。可是,每日呆在家裡打遊戲,看動畫,寫字,難道人們不會覺得無聊的嗎?
成為尼特以後,我身邊多了很多人「羨慕」這種生活。說實話,我不知道有什麼好羨慕的。
成為尼特,意味著你捨棄了生活的主導權。你的家人會以「反正你都沒事好做,你就跟我去做××××」要求你。無論你在幹什麼,你的家人也會以「反正你做的事情並不賺錢,你就聽我說跟著我做」要求你。
你基本上沒有反抗權。你依賴你的家人,也因此你也必須被你的家人佔據。
你會開始學會「省錢」。你不太敢出門吃飯,因為外出吃飯又貴又難吃。你會開始選擇某些比較省錢的興趣,例如讀書和玩遊戲。當你和朋友聊到夾錢的話題,整個話題就會頓下,大家短暫地無話可說,怕你無法搭上話題。
而當你身邊的朋友偶爾提及自己去了日本看演唱會、去玩、去享受生活,你最接近的遭遇就是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