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知識普及」我唯一想補充的一件事

Altia
4 min readJan 21, 2019

已經就這個題材寫過一次,講「知識型網紅」,內容嚴重重疊。

當然,我可以在這裡釐清我的觀點。比如說,我不認為許多人在做的是「知識普及」,這個普及的過程裡包含了詮釋,但許多人對此毫無自覺;許多人「普及」的範圍,與他們的領域並無任何關係,卻借用現成的權威充大佬。要是這類人會讀夠多的資料,很小心求證,那也沒所謂。兩項也沒有,那就比較危險。

某些人對這件事的焦點落在事實性的問題指責理科太太一事,說明了「知識普及者」沒有求真的科學精神朱家安朱宥勳等人的落點,卻是傾向於同情理科太太,指責許多人根本不知識普及的難處。

我最想補充(而又覺得沒人寫的是),許多知識普及者缺乏了普及最需要的一項元素:參考和推薦書單。

對於我(或者說,一般讀者)來講,「普及文章」最主要的作用有兩個。

第一個效果是,讓不知道這個領域的人,能迅速知道這領域在幹啥,從而讓他們判斷自己是否感興趣。感興趣,自然會繼續讀。不感興趣,也就當是學了一項新知識。

第二個效果是,給感興趣的人入門的方法,讓他們知道接下來能讀什麼。

舉個例子,假設我現在點進了這條 Nerdwriter 的影片,看到了他討論《形象的叛逆》這幅畫作。就先假設我看完了這道影片,除了讚歎「啊,影片真的很有趣啊」、「哲學真是高深呢」、「這就是我今天的哲學思考」之外,我還得出兩個結論:

  1. 我覺得很感興趣。
  2. 我想要讀到更多的入門資訊和相關文章

而這條影片能滿足我這兩個願望。他的確挑動了我的興趣,我找到附帶 Link 的福柯一文〈This is not a Pipe〉,可以讓我再參考,與這條影片的內容交叉比對。這個已經是一個足夠好的起點了。

對我來講,某些 Youtube 的「普及影片」出現的問題(例如說,8-Bit Philosophy),正正就是他們談了一堆,到了最後讓你興致勃勃,卻沒有給相關內容和參考對象,能讓你繼續讀下去。有的,大多數就只是更多普及影片,更多網媒文章。

Photo by Casey Horner on Unsplash

Accordingly, this slim volume is not meant to replace other introductory works, which have their own merits and rights. Instead, it seeks to provide the reader with a means of finding his or her own way into Derrida’s work — by retracing the points of entry that the author herself has found over the years……

Of course, the book was not written without consideration of those for whom it is intended. Above all, it is addressed to students of the humanities, as well as parties within and outside the academy interested in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who desire “guidance” — explanations of concepts, pre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 and thematic contexts that are not self-evident.

POLITICS OF DECONSTRUCTION: A New Introduction to Jacques Derrida/Susanne Lüdemann

理想之中的「入門書」、「普及文章」,應該是一道實用的橋。橋身是否美觀、橋到底有多長、橋好不好走過去,當然會影響人們走完道橋的意願。但是,建橋,你先得講橋樑是否穩固——你的文章必須沒有錯處,結構穩固,這樣才能談什麼寫作技巧。

而且,橋的主要功效是聯繫兩塊陸地。如上面的引文所講,好的普及書、教科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讀者走完橋,還要促使讀者行動,「讓讀者找到進入(德希達的)作品的方法」。他們不僅給你一堆現成的講法,還介紹作品的脈絡、時空背景、學科關注的主題,給你進入學科的引入點和方法,讓感興趣的讀者和學生入門。

而不是把橋做到半路,給你一堆概念、現有的講法和知識歷史,就說,這就是知識普及。把橋懸在半空中,只會讓人永遠留在橋上繼續看風景。橋上的風景或者很美,很有娛樂性,但橋的彼端有的,或者會是截然不同而同樣有趣的景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