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ypto Anime 概論:捉錯用神的嘗試

Altia
7 min readApr 7, 2018

--

Crypto Anime 是什麼?這家新成立的公司並非想要發行比特幣,或者發行新的虛擬貨幣,而是想要成立一個可以以虛擬貨幣,買賣動漫物品、圖片等等收藏品。藉由 Blockchain 這獨一無二的購買證據,他們想要令虛擬物品成為一種可以炫耀的收藏品。

圖片出自Zunda Horizon 的網頁:http://en.zunko.jp/con_illust.html

他們開站了沒多久,大概兩三個星期,成功讓ずんだホライずん的動畫製作組加入。在那篇文章裡,他們好奇的御宅族會怎麼看待他們的產品。這篇文章想要嘗試猜測:在當下的御宅族市場,Crypto Anime 會有怎麼樣結論。

Our hypothesis is that crypto-collectibles will be attractive to fans as extensions of the films and tv they love. We also believe that the utility of the crypto-collectible is important. Some open questions we have:

What do fans feel about crypto-collectibles ?
What kind of utility will have most value ?
Can creators build a meaningful business ?
Can creators build a stronger community with fans ?

要切入,最好的方法是從昨天讀到的一件小事出發:

動畫學術趴的文章出動到尼爾·波茲曼,批評日本次文化怎麼變得低俗化,怎麼「毒害」中國國內的未成年小孩。整篇文章裡有一節嘗試將日本次文化的低俗和滑稽,歸咎成日本次文化的原罪:

更有人將矛頭對準了日本動漫的題材上,認為日本的二次元文化本身就帶有兒童色情,特別是「蘿莉控」「正太控」文化,對中國的未成年人造成了不良影響。

此處我們可以指出的是,在日本的次文化語境底下,御宅族依靠想像力佔有角色。所謂的不良影響,其實不良到極點都很有限

當我們說,一個御宅族是「百合控」、一個御宅族「娶了×××做老婆」,御宅族並非真的想要在現實中成為百合,或者必然喜歡三次元的百合。那只是說,在這個御宅族的腦海/世界觀底下,他認為自己就是×××的老婆。

同樣地,當我們說某某御宅族是「蘿莉控」、「正太控」,我們其實不太可能會在現實中去抓蘿莉。我們可能會做的是:用創作、用文字、用對話、用聲音,去表達出自己在這方面的想法。

齋藤環在《戰鬥美少女的精神分析》中提出的手段是「同人誌」,指御宅族會為了讓這些「幻想」成立,會以「幻想」,讓自己成為了這些男女主角的妻子和老公——例如說同人誌、網文小說等等手段。

近代取道這種思想的是手機遊戲的抽卡。人們之所以會丟了大筆大筆的錢抽卡,不單純是為了卡牌在遊戲內的強度,也不一定是想要成為了Database 的人類。更多是為了在虛擬的想像力底下,「佔有」這個角色。

是故,用什麼「控」來推論,會對任何族群(包括未成年青少年)造成色情和發育等等的問題,大概是基於對日本文化的不理解——扯遠點講,就是在自己倒自己的米。畢竟,這類將御宅族的動畫打成是某種有害圖書,是宮崎勤事件以來被質疑得最多的進路。從九十年代末宮崎勤事件發生以來,已經有日本的理論家回應,嘗試澄清「御宅族並不是這樣的人」,此處我就不再糾結歷史。

一個同樣值得討論的推論是田中秀臣。《AKB48的格子裙經濟學》一書裡,他承認御宅族會進行上述所講的這些想像力的消費(書中以「心智的消費」這個詞語概括)。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御宅族之所以會轉化成這樣的消費動物,其中一個理由是,御宅族被這個通縮時代的風氣所影響,成了網民。而網民的特徵是,他們的時間成本不高,會將時間花費整體機會成本很低的上網寫作、滑Twitter、聊天等等展示自我,消費偶像小敘事的消費活動。

如此推論下去,我們不難看得出的是,這種「心智的消費」,也就意味著御宅族看起來都是佛系人格。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也可以說成,御宅族早就習慣了「虛擬化」的消費——不僅那是口頭上的××控,還是指付出現金以購買虛擬產品(例如手機遊戲)。最為遙遠的是,以現實中的某種象徵來代替實物(例如Figure、公仔等等消費產品)——從這個角度切入,御宅族其實很能適應 Crypto Anime 這種同樣依靠想像力而存立的產品。

可是,御宅族又不僅僅是如此。比起「虛擬化」或者「心智」,近這幾年藉由動漫偶像組合的崛起,我們也不難察覺到另一種與上述無關的消費——一種講究限量的個人體驗、人際互動的消費。

在以前,這種消費是以「Comiket」的形式存在。而近代這方面最強烈的,大概就是各種客制化的周邊產品(例如1:1加藤惠、1:1 雷姆)、限量商品(例如特典),與及「現場演唱」的感官性體驗。因為這些體驗如此「感官」,難以複製和難以獲取,講究的是當下的現場氣氛、當日前往現場的秩序、會場內排列、與其他粉絲的交談、演唱會內佈置等等難以被映像言傳或者統一化的個人產物。這也導致了,一切事後的 DVD、後期錄像,也難以取代去現場看演唱會的個人體驗,而只能在御宅族之間的炫耀、談論,成為御宅族的身份證明。

「談論」、「身份證明」,成了這類消費模式的焦點。就像是你會為那個課了幾十萬的角色驕傲、為前往了某場演唱會而驕傲、為辛辛苦苦存到了一套BD而驕傲,因為從這些事情過後,顧客可以感受到自己購買的辛酸和歷程。他們可以對朋友炫耀這無可取替的消費。換個講法,購買的途徑越不方便,達成需時越長,成就感就越高。

所以,當 Crypto Anime 認定,一件貨品只要足夠「稀有」與「購買證明」,就會顯得在御宅族市場內有價,他們其實誤會了御宅族市場——正如你不會說,因為商舖賣物發你電子票據、一條Blockchain,你就會認定你的貨物是難以取替。你或者會因為自己超過1TB 的圖庫而驕傲,會為Steam 裡擁有一大堆驕傲——但你大概不會為自己按下了一個鍵,擁有了Blockchain 的票據與一張圖片的使用權而驕傲。

這或者是我最不看好Crypto Anime 的地方:太方便了。這種方便,或者可以返轉成為買物的手段,買賣一些大量生產的商業製品,例如書、小說、出版物。但當他們在官網上強調「稀有」與「罕見」,強調「藏品」,你就難免覺得他們似乎捉錯用神。

--

--

Altia
Altia

Written by Altia

香港人。負責寫字。長期憂鬱。

No responses yet